广告时长“偷秒”,媒体:互联网“鬼秤”制造“时间假象”损害用户权益
显示广告时长119秒,实际播放123秒;倒计时80秒,实际广告播出83秒……据近日“半月谈”微信公众号报道,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新型“鬼秤”,某些长视频平台在播放广告时,实际播放时间比其标明的倒计时总会多几秒。
“鬼秤”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市场交易领域,不法商家在称重时作弊,通过虚增重量以获得更多利润。而当前热议的互联网“鬼秤”现象,实质上是平台利用算法调控倒计时显示速率,制造“时间假象”,诱导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延长停留时间。这种行径与市井中作弊的“鬼秤”如出一辙,不仅损害用户权益,更辜负了用户的信任。
清理互联网“鬼秤”,关乎网络空间的清朗和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。监管部门应及时出手规制,可建立“广告时长诚信榜单”机制,定期公开通报。同时,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,强化对“偷秒”行为的动态监测与识别。行业协会可推动形成行业公约,强化内部监督,以共识促规范,以规范护生态。
如今,用户观看时长、广告完播率等数据成为衡量各平台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。一些平台为了美化数据,不惜在用户体验上动手脚。从手机端与电视端会员不互通,到会员权益分级复杂,再到随意降低视频清晰度,花样百出,不断翻新。然而,由于此类行为在定性、取证、处罚等方面尚缺乏具体规定,用户维权往往面临成本高、举证难等现实困境,这也无形中助长了某些平台的侥幸心理。殊不知,此类行为看似聪明,实则短视,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,还会使平台口碑与行业生态受到侵蚀。
用户的信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,更是长远发展的基石。为了多“黏住”用户几秒,就不惜动手脚、耍心眼,这笔账真的划算吗?在流量和利益面前,平台企业应当保持清醒、恪守正道,与其耍小聪明,不如以诚信经营、优质服务赢得用户、赢得市场。而针对平台经济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,有关方面也要通过持续探索,及时从制度层面给出回应。